艺术学理论(130100)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 专业概况:
艺术学理论专业是原一级学科艺术学的直接传承者。自2006 年本校设置二级学科艺术学学科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点 A 级学科之一(学科评估被评为 A-等级),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位列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具备艺术学理论领域正确的历史观念、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文字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成为能够独立从事艺术学理论专业相关领域教学与研究或文化、宣传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的艺术文化领域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1. 艺术史方向
艺术史是从历史的维度来认知艺术世界、理解艺术规律的学科。该学科是在美术、音乐、戏剧、影视等门类艺术史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和西方艺术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进行整体把握和系统探究,并以其实证性品格成为整个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基础。
本校的艺术史学科方向在多年的美术、音乐、戏剧、影视等门类艺术史教学和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并形成自己的“大艺术史”特色的。对于国内外艺术史专业的学科发展来说,既是有效对接,更是整合拓展。
本专业方向要求研究生系统掌握中外艺术史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要求一专多能,能够综合运用中外艺术史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艺术史论领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或批评实践。
2. 艺术理论(艺术美学、艺术人类学)方向
艺术理论(艺术美学、艺术人类学)属于艺术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基础部分。它主要是从哲学美学的高度以及在社会学、人类学的立场上对各种艺术文化现象、对艺术学的概念范畴进行系统研究和学术反思,包括对于艺术的本体特征、艺术活动(艺术创作、艺术传播与鉴赏接受)的审美属性、艺术作品、艺术形态以及艺术文化的美学意义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校艺术理论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是艺术美学和艺术人类学。
其中艺术美学包括艺术本体美学、艺术形态美学、艺术创造与发生美学、艺术传播与符号美学、艺术批评与接受美学等相关一体的领域;而且,随着艺术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大,艺术美学还必将开拓出它的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所以,艺术美学在学科体系上是开放的,其研究方法也是多元的。艺术美学要求研究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得到相应的艺术素养培育与艺术创造与评论能力的训练,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艺术学领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或批评实践;同时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其中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学科。其特色是:1)关注普通民众的艺术生活;2)关注活生生的艺术传承与表演;3)研究与表演并重。通过深入考察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表演, 试图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来理解民间艺术的地位与作用,进而理解民间文化与民众生活。艺术人类学重点研究的是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包括民间仪式、游戏、歌舞、小戏、说唱、手工艺等重要类型,考察民间艺术形式之起源、传播、结构、意义、功能、表演等问题,尤其关注在大众传媒时代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传承与传播问题。艺术人类学要求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方法,并且能够恰当地使用文献资料从事研究工作。研究的重点是对于民间艺术的“表演研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表演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真正理解 “表演”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潜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艺术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田野作业并且能够撰写高水平的田野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之上,学会撰写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性论文,为传承、传播、创作、批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做好准备。
3. 艺术批评方向
艺术批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艺术批评理论,主要研究古今中外的各种艺术批评理论、艺术批评模式;艺术批评历史,主要研究中国艺术批评的历史、外国艺术批评的历史;艺术批评之批评,主要研究批评文献,研究批评文献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论等等。
本研究方向内容有文化研究理论、艺术学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美学理论等国际学术界运用较广泛的艺术批评理论,影视和网络批评理论;中外艺术批评的历史,影视批评的历史;艺术批评文献,影视和网络批评文献;当下影视媒介、网络媒介中呈现的各种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审美文化作品、现象。
本研究方向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初步掌握艺术批评的理论体系,掌握艺术批评的发展历史。能够对主要种类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和各种艺术现象作出学术和专业的分析、评价。能够就当下的批评实践尤其是影视和网络艺术作品、影视和网络审美文化现象作出独立的价值判断。积极培养学生的文稿撰写能力,以应对社会实践中对各种文类写作的要求。能够借助于工具书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4. 艺术传播学方向
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的信息得到复制、保存、扩展,通过优化的处理和组织,积极影响广大的接受者。作为人类传播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艺术传播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艺术传播学注重研究艺术传播的立场的选择、过程的组织、价值的实现以及艺术传播中传者和受众的关系等。艺术传播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现代艺术学的学科领域,而且对于推动艺术的交流、促进艺术发展、扩大艺术的影响,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研究方向发扬本校传媒研究的优势与特色,着重从媒介变迁的角度研究艺术传播的特殊性;要求把握中西艺术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人类艺术传播的思想观念及实践经验,特别应该注重研究在数字媒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艺术传播的大众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等;研究现代传媒(如广播、电影、电视、新媒体等)之于艺术的影响,以及艺术与数字新媒介的结合所产生的各种新的艺术文化现象等。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艺术学与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人类艺术传播的历史进程,理解人类艺术传播行为的属性、类型、途径,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艺术传播的媒介属性及市场法则,理解艺术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艺术接受与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艺术传播的社会心理和审美样态等。要求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艺术传播学领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或从事艺术传播业务;同时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5. 传媒艺术学方向
从概念界定来看,传媒艺术与文化既包括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传媒艺术样态”,也包括了作为一种影响人类生活的“传媒艺术文化”;既研究作为一种艺术介质的传媒,如广播、电影、电 视、新媒体等,也研究传媒艺术所创造的文化形态与景观。传媒艺术与文化着力于进行传媒艺术与文化理论前沿和实践热点的思辨 性、综合性研究,主要研究传媒艺术的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中外传媒艺术所创造的文化景观,以及从战略、策略等方面开展中国特色传媒艺术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同时也围绕中国传媒艺术对外文化传播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策略,研究传媒艺术与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传统性与现代性问题,潮流与趋势问题,观念与方法问题,主体性建构问题等重大理论命题。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就实践发展而言,作为一种新兴的审美艺术形式,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网络短视频、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在内的网络文艺充满活力、潜力巨大。与之相应,作为一种新兴交叉的学术研究,网络文艺学立足互联网时代的文艺新实践,以一般艺术学理论为基础,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的视域关联中,着力把握和总结网络文艺实践的新经验、新特征、新规律,并在文艺生态的变迁中,从问题意识、方式方法、学理路径等方面检视网络文艺实践思维方式、艺术生产方式等的嬗变,以及其间那些复杂、深刻的互动和不断变化的动力所标示的发展脉络与趋向。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艺术学理论多个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其中12位教授,8位副教授,讲师及师资博士后多名。形成了一个深入学科前沿、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以及多项国家委托及社会服务项目。
四、人才培养
1. 主干课程:中国艺术史、西方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传播学、艺术人类学、民间文艺学、艺术批评、审美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研究等。
2. 科研平台:本专业立足于中国传媒大学싱가폴 온라인 베팅、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北京市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以及《现代传播》
《艺术传播研究》大型学术期刊等科研平台展开教学与科研活动。
3. 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十余年来本专业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数十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数百篇;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艺术学类论文高转载率学术单位之一。
4. 学术交流:本学科师生积极参与国内外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学术交流;定期举办系列学术讲座、高端学术研讨会,出版《艺术文化评论》学术集刊。
五、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媒体、科研院所、文艺团体、企事业机关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党团组织部门管理等工作。